菜单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会在北京物资学院成功举办

2025-04-21

2025年4月19日,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会在北京物资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协办,北京物资学院承办,会议旨在搭建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探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上午时段的研讨会由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刘大可主持,包括领导致辞、主题报告、“物流与供应链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成立和领导讲话等议程。

一、开幕式:领导致辞与愿景展望

首先,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左敏致欢迎辞,他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指出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一所以“物流流通”为特色的学校,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强化人工智能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探索开设“人工智能+物流工程”等微专业,深入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现了学校在推动跨学科融合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他表示,北京物资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协同创新贡献力量。

接着,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王佳琦代表北京市教委致辞。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北京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未来将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推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面向“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进行更多样的探索。

二、主题报告:前沿理论与教育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志明教授以“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以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创新人才培养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郑志明院士指出,当前教育模式亟待根本转变,需注重从基础层面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背后的原理与创新思维。他着重剖析了复杂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经典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意义。郑院士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应聚焦泛化性、精准性与可信性的结合。郑院士希望北京市属高校能够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黄金一代”,为国家发展需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报告引发与会人员对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深入思考。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坤教授围绕“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主题分享了北京邮电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面对教育目标与教师角色的深刻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正遭遇教育资源分散、学科壁垒等挑战。北京邮电大学通过实施“AI赋能教育管理科学”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创建无边界大学与未来学习中心等数字化教学场景,整合开源数据库、大模型及企业资源等途径打造AI全面赋能的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助力学生跨学科学习。徐坤校长强调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在AI时代高校教师应具备从操作工具到理解原理,掌握批判、协同等多维能力,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本质,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共同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与发展。

三、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成立:深化产教融合

主题报告结束后,大会举行了“物流与供应链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成立仪式。中心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北京物资学院联合组建,旨在通过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搭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智慧物流创新平台,推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为物流与供应链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常委、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任豪祥与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左敏共同为中心揭牌。

四、市教委领导讲话:擘画未来蓝图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召开本次教学研讨会对共同总结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谋划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变革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自2024年5月由北京市教委统筹,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相关市属高校共同参与完成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已实现近5万名新生线上线下同步上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引发国内广泛关注。

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张耀天主任分享了四点思考:其一,高校应打破校际壁垒,构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机制,推动国际交流对接;其二,高校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重塑知识链、整合资源链、激活兴趣链和深化创新链,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三,高校应增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多种灵活形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提高育人水平;其四,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时,高校要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放在首位,防止安全风险。

最后,张耀天主任要求市属高校进一步凝聚共识,以“首善标准”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北京方案”。

五、高校分享:创新实践与经验交流

会议的分享交流环节由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张闯主持,来自五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分享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的杨洁教授分享了学校人工智能学院在AI通识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介绍了学院通过编著专业教材、开展AI论坛和训练营、推动AI教育国际化发展、构建全面的AI教育体系,以及推进AI科普进入中小学和社区,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科普与通识教育的“北邮样板”方面的经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徐英慧老师分享了建立校级“人工智能课程专项督导”组的经验,以及开展机器人进课堂、观摩北京市级名师AI通识课等活动的做法。介绍了通过组织企业参观、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四个一”全覆盖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实践成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刘强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分享了学校采取建设实训平台、组织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编制实践案例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项目经验,推动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

中国音乐学院的王遒副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了利用AI技术实时分析学生弹奏,提供精准反馈和改进建议,生成个性化练习计划和曲目推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探索经验。

北京物资学院的宋燕星副教授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和开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她介绍了“翻转课堂+协同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高层引领+专业突破”的师资建设模式、“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双融教学改革模式,以及“共享智库+AI行业案例”的资源建设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效果。

研讨会最后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创新、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优化与升级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为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充分展现了北京市教委的有力引领以及市属高校的积极探索,凸显了北京市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的先锋作用。未来,北京市教委将持续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推动各市属高校间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北京物资学院也将与其他市属高校一道,继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共同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千行百业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撰稿:陈娟

摄影:李亮

审核:梁晨